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欧洲杯网络平台
字号:
各县区林业局(林业中心):
现将《六安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11月3日
抄送:市发改委
六安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六 安 市 林 业 局
2021年10月
目 录
一、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全面开启林业生态建设新征程。…………………………………………… 1
(一)全市“十三五”林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
1、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进……………………………… 1
2、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2
3、生态保护力度明显加强………………………………2
4、林业防灾减灾成效明显………………………………3
5、绿色富民产业快速发展………………………………3
6、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3
7、党的建设全面加强……………………………………4
(二)六安市“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5
1、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5
2、重大战略实施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5
3、长期奋进为加快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
4、系统长效治理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6
5、人民群众需求为林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7
(三)展望2035年林业发展远景目标…………………7
二、“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指导思想…………… 7
(二)“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遵循原则…………… 8
1、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原则………………………8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原则………………………8
3、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兴林原则………………………8
4、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原则…………………9
(三)“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主要目标……………9
三、坚持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
(一)创新形式提升森林质量…………………………9
(二)加大力度守牢森林红线………………………… 10
(三)建立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11
(四)多措并举推进湿地恢复…………………………12
(五)加强监管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12
(六)探索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13
四、坚持改革驱动,不断凝聚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13
(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4
(三)推进国有林场绿色转型发展……………………14
(四)加强林业投融资改革……………………………15
五、持续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让林业产业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15
(一)打造林业产业集群………………………………15
(二)壮大林业经营主体………………………………17
(三)加强市场品牌建设………………………………17
(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18
六、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林业。…18
(一)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防范能力……………………18
(二)突出重点筑牢有害生物防线……………………19
七、坚持依法治林、人才兴林,筑牢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20
(一)全面推进林业法治建设…………………………20
(二)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20
八、强化实施保障措施,建设美好生态六安。………21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1
(二)强化基础服务优化发展环境……………………22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六安市“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系统总结六安市“十三五”林业发展成就,谋划“十四五”林业发展思路与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重点方向、重点工程和重大举措,描绘了六安林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六安市林业未来五年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全面完成“十三五”林业发展目标,全面开启林业生态建设新征程。
(一)全市“十三五”林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业“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为“十四五”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加快建设幸福六安提供了坚强保障。全市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45.51%和51.27%(按2018年底资源年报统计口径),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增长17.32%和20.38%。森林蓄积量达3479.87万立方米,增长1.3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2%,增长8.9个百分点。集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9.25%,增长57%。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77亿元,增长74.8%。有林地面积1038.88万亩,湿地面积8.3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8.59%。
1、林长制改革全面推进。全市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率先在全省创新建立林长制改革“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总林长令”“警示函”等工作机制。完成林长制改革“1 2 4”系列规划编制,初步建成智慧林业大数据平台。全面启动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创建,四个先行区和12项改革创新任务建设成果初显。扎实开展林业基础建设、林业投融资改革和林业科技服务,林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2、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在巩固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深入推进“三线三边”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稳步实施长江防护林、国家储备林、珍稀乡土树种培育等项目,城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6.41万亩,森林抚育300万亩、封山育林26.47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0.4036万亩,完成义务植树6000余万株,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共创建省级森林城市3个、省级森林城镇35个,省级森林村庄419个,完成森林长廊示范段建设327公里。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积极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六安市林业局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生态保护力度明显加强。全面落实林地用途管制,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面落实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出台《六安市湿地保护规划(2017-2030)》,六安市淠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高标准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高压开展森林督察,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森林资源安全和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精准选聘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7118名,在带动贫困户增收和稳定脱贫的同时,有效补充了基层护林力量。
4、林业防灾减灾成效明显。全面建立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四级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5‰以内,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建立松材线虫病防治“三个责任人”制度,明确各级林长责任,在全省率先压实乡、村两级林长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9‰以内。
5、绿色富民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持续推进木竹、木本油料、林下经济、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康养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快速提升。培育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262个,拥有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和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1家,均占全省近1/5。森林旅游产值达120亿元、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因地制宜开展林业产业扶贫,山区农民林业综合性收入增长明显。
6、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稳步推进机构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坚持目标导向、扎实开展教育培训,加大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林业人才队伍理论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坚持因势利导,大胆优先选拔年轻干部,把素质好、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不断提高年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规范开展林业工程系列职称评审,充实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库,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
2015年 |
规划指标 |
2020年 |
是否完成 |
森林覆盖率(%) |
38.79 |
45 |
45.51 |
是 |
林木绿化率(%) |
42.59 |
50 |
51.27 |
是 |
活立木总蓄积量(万立方米) |
3432.38 |
3400 |
3479.87 |
是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6 |
≧42 |
44.2 |
是 |
集镇绿化覆盖率(%) |
25 |
30 |
39.25 |
是 |
湿地面积(万公顷) |
8.36 |
≧8.36 |
8.36 |
是 |
珍稀物种 |
得到保护 |
有效保护 |
有效保护 |
是 |
林业总产值(亿元) |
330.5 |
400 |
577 |
是 |
7、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扎实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专题警示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围绕“理论武装、政治引领、作风建设、组织力提升”,不断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建工作,积极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持续纠治“四风”,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林业系统党风政风作风持续好转。
(二)六安市“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政策、新举措,成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为我们做好林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林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全社会关注林业、保护生态的氛围日益浓厚,绿色发展红利持续释放,以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为代表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林业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林业发展最大的机遇、最强劲的动力。
2、重大战略实施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六安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东部产业西移的重要轴心城市、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的成员之一。无论是覆盖六安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国家战略,还是市级提出的“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一心一廊”绿色发展平台,都把生态保护和发展放在了优先位置。坚持生态保护,服务绿色发展大局,既是林业部门的重大责任,又是林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牢牢把握,积极谋划,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同时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
3、长期奋进为加快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六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扣绿色振兴崛起的战略部署,大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严守林地、森林、湿地、物种红线,积极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体制机制改革,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推进林长制改革过程中探索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制度体系,各级林长领衔负责、各个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林业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为林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系统长效治理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林业部门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实行统一监管,林草资源归口自然资源部门,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统一监管和生态保护职责的集中统一。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想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生态保护和监督管理的强大合力,有利于增强自然生态保护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随着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的开展,长期积累的各种边界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混乱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林业部门强化系统思维和统筹能力,推动林业与自然资源管理事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保障。
5、人民群众需求为林业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良好的生态已成为品质生活的刚性需求,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态环境高度关注,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更富足,而且期待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和优质林产品的巨大需求,一定会产生强大的拉动力,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林业行业聚集,不断推动林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三)展望2035年林业发展远景目标。
到2035年,我市林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先进行列,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初步实现林业现代化,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蓄积量达到4000亿立方米以上,林地保有量1089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二、“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新时代林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动力,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森林质量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加快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新时代幸福六安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生态支撑。
(二)“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遵循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原则。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发展观,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前提,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突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在林业生态保护中拓宽绿色发展的空间,在绿色发展中反馈生态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原则。针对不同区域和林情特点,因地制宜开展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使用利于成活、成林的乡土树种,充分发挥林地生态、生产潜力。坚持分类保护、精准管理,根据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要求,实行差别化的精准治理政策,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林业资源。
3、坚持改革创新,科技兴林原则。坚持机制改革和技术创新,采用先进管理手段、新型工作机制,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完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绿色富民惠民,增进人民群众发展林业的获得感。坚持依法治林管林,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
4、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原则。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林业发展根本导向,突出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大力组织开展各类生态建设及生态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构建特色产业链,努力争取各级财政资金、吸引社会投资,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市场经济带动林业稳步发展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在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十四五”时期林业发展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成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五绿”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林业发展各项指标持续优化。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0.05万亩,封山育林79.95万亩,森林抚育162.9万亩,退化林修复69万亩,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森林蓄积量达到3500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8.59% ,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珍稀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林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三、坚持将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创新形式提升森林质量。
围绕“增色添美、更新改造、补植抚育、融合调整、扩面增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推进城乡绿化美化融合发展。十四五期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四旁四边绿化为抓手,大力实施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工程和村庄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建设,逐步形成四季皆景的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林相结构。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进一步加大对g40、g42、s329等城市出入口、互通立交、城镇节点等重要部位绿化提升工作,进一步加大包括金安区龙穴山等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造林绿化,提升绿化景观档次,形成独具六安特色的城市印象。霍邱县、叶集区开展低产低效林改造,多措并举推进杨树成熟林更新和马尾松纯林改造,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抗性,提升林分质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霍山县、舒城县、金寨县、金安区、裕安区紧密围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品,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样板,全面加强未成林造林地、竹林和油茶、脆桃等经济林的抚育管护,合理选择抚育措施,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造林保存率和林地经济效益。进一步强化《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加强古树名木及其后备资源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广义务植树八种尽责形式,多形式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提升群众生态责任心。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全面提升森林和湿地碳汇功能,突出林业碳汇的优先地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营造林规划 单位:万亩 |
||||
|
人工造林 |
封山育林 |
森林抚育 |
退化林修复 |
全市合计 |
10.05 |
79.95 |
162.9 |
69 |
霍邱县 |
1.00 |
1.95 |
10.00 |
6.00 |
舒城县 |
2.00 |
17.00 |
34.00 |
16.00 |
金寨县 |
1.00 |
19.00 |
61.00 |
16.00 |
霍山县 |
1.50 |
16.00 |
30.00 |
11.00 |
金安区 |
2.00 |
13.00 |
10.00 |
8.50 |
裕安区 |
1.05 |
13.00 |
13.00 |
8.50 |
叶集区 |
1.50 |
|
4.90 |
3.00 |
(二)加大力度守牢森林红线。
坚守林业生态保护底线,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确保“十四五”期间森林蓄积量逐步提高。组织指导编制新一轮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接国土空间规划,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林地保护等级划为ⅰ级,严禁占用。规范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引导集约节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要。严格执行限额采伐,落实采伐更新管理制度,着重检查是否按标准恢复植被,确保林木越采越多。积极引导和鼓励森林经营者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将其作为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和采伐管理的重要依据,到2022年前所有县区完成县级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森林督查、即时卫片监测、行政案件复核等常态化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对重大破坏生态环境案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加强重点公益林保护,优先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别山地质公园、五大水库周边水源涵养林、淠河沿岸防护林等重点公益林区域建设林长制改革公益林保护示范区。贯彻落实《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推动天然林保护扩面提标。
(三)建立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续工作,开展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勘界立标等工作,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形成一套体系完善、监管有力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自然保护地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常态化监督执法机制,定期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开展自然保护地内生态保护工程,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动植物资源监测和保护工程、安徽淠河湿地公园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工程。探索全民共享机制,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在自然保护地控制区内划定适当区域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
(四)多措并举推进湿地恢复。
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目的,以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从整体上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推进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到2025年,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8.59%。积极申报省级湿地名录,规划期内申报6处省级重要湿地,即金寨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舒城万佛湖(龙河口水库)、霍山佛子岭水库、磨子潭水库、白莲崖水库。在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保护和科研价值的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湿地野生植物原生地和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加强湿地保护小区建设,建立临淮岗小天鹅湿地保护小区。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完成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动植物多样性调查,霍邱县城南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强湿地科普宣传,利用“世界湿地日”、“安徽湿地日”,集中开展湿地科普宣传。
(五)加强监管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
保护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候鸟越冬地,定期开展巡护。依法依规对非食用性利用野生动物活动实行严格审批和监管。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联席会,联合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邮政等部门,定期开展专项行动,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到2025年,全市至少建立1个野生动物救助站,出台《六安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受伤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提高全市野生保护动物的保护和救护水平。
(六)探索推进森林资源合理利用。
开展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着力提高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科学实施森林经营,建立森林经营示范镇、示范村和示范林场(霍山县太平畈乡、上土市镇,金寨县天堂寨镇、花石乡,舒城县晓天镇、万佛湖镇,裕安区青山乡、独山镇,裕安区国有林木良种场、金安区燕山国有林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产出价值研究,建立符合大别山区的评估指标。积极开展碳汇工作,探索森林碳汇交易政策和制度创新,形成适合大别山区的林业碳汇计量与监测模式。
四、坚持改革驱动,不断凝聚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出台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重点围绕推进林长规范履职,进一步健全“正负面清单”“警示函”“提示单”等工作保障机制,细化各级林长组织领导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职责,推动林长协调解决责任区域内的重难点问题。结合“六大平台”林长制改革特色功能区建设,通过实施“护源、提效、扩量、连线、增色、补短”等不同措施,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扎实做好4个示范区先行区和12个体制机制创新点建设。完善六安市林长制智慧平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2025年全面建成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各县区在 “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方面积极探索,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依托基层林业站所,加强林权管理服务。舒城县围绕建立健全林业产权制度,建立完善林地经营权流转服务机制,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霍山县围绕“三权分置”“三变”改革,推动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发证工作。裕安区探索建立林业信贷和保险服务机制,针对油茶、香榧等特色经济林的开发符合林农需求的险种。
(三)推进国有林场绿色转型发展。
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管理,加大基础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开展省级示范国有林场创建活动。着力改善金寨九寨峰林场、霍山国有林业总场、霍邱西山林场和叶集看花楼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机制和监管体制,督导实施森林经营方案,规范森林资源培育和经营行为,提升国有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有林场发展活力,结合储备林基地、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多种产业,探索符合国有林场林业现状的产业发展模式。燕山国有林场、林木良种场、天堂寨、万佛山、马宗岭等国有林场积极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霍山国有林业总场、马宗岭等国有林场积极发展石斛、西洋参等林下经济。着力建设一支担负新时代新使命的林场职工队伍,逐步优化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职工绩效考核等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职工培训和知识更新,增强职工担当奉献精神。
(四)加强林业投融资改革。
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及金融服务机制,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继续推广林权抵押贷款,“五绿兴林·劝耕贷”,探索开展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担保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与林业企业的有效衔接,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经营原则,结合林业经营主体特点和发展需求,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扶持措施,简化办贷流程,推动涉林贷款使用便利化。完善森林保险服务体系,针对油茶、山核桃、香榧等特色经济林开发符合林农需求的险种,进一步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扩大投保力度,保障林农利益。
五、持续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让林业产业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打造林业产业集群。
结合六安市林业产业及分布的地理区位,重点培育五个产业集群。木本油料产业集群:以金安区、裕安区、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为核心,以低产低效林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打造集约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相对集中连片油茶高效示范基地。到2025年,新增培育木本油料食用油龙头企业3-5家,开展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企业3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木本油料产业总产值90亿元。木竹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推进以叶集区为核心的木材加工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家具制造、板材加工、木质工艺品加工、活性炭加工等木材加工企业,将叶集区建设成为全国中部家具之都、全国重要板材生产基地。在霍山、金寨、舒城等山区县实施毛竹林质量提升。金安、裕安丘岗区域发展元竹为主,改变以往以单一生产竹材为主而转向培育笋用林和笋竹两用林等类型竹林,霍山县依托竹林资源集中连片分布的佛子岭国有林场及诸佛庵、黑石渡、落儿岭、佛子岭和大化坪5个乡镇,着力将百里竹海打造成全国知名康养度假区。到 2025 年,新增培育生产规模在10万m3 以上的家具生产及人造板加工企业1-2 家,实现木竹产业总产值超过340 亿元。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以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山县北部为核心,重点建设桃、猕猴桃、葡萄、山核桃、蓝莓等高效高产种植基地,推动传统种植的山核桃、板栗低产低效林改造,推广“山核桃 桃”双桃互补模式立体种植、“山核桃 油茶”复合套种、“山核桃 林下中药材”复合套种等。到2025年,实现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60亿元。林下经济产业集群:以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为核心,推行林下生态平衡种植,支持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重点打造以霍山县为核心的林下石斛种植示范区、以舒城县和金安区为核心的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区、以金寨县为核心的林下食用菌种植示范区。到2025年,创建20个林下种养复合经济示范点,实现林下经济产业产值 30 亿元。苗木花卉产业集群:以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等区域的苗木花卉基地和骨干苗圃为基础,加大景观花木苗的培育,新建良种基地、采穗圃、母树林,打造江淮丘陵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花卉休闲基地、花卉生产配套服务体系、花卉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等。大力发展乡土特色树种,积极发展和引进耐旱、耐寒、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适度发展城镇园林绿化用苗,积极培育良种壮苗,使苗木花卉产业成为六安市林业产业最具实力的基础产业。森林旅游康养产业集群: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多方、多重效益兼顾的原则,积极发掘山水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花卉文化的内在价值,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的活动区与自然文化资源特征相衔接,沿道路和水系有机串联森林、湿地民俗健康旅游资源景区,将全市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空间格局分为三区六线多点,三区为南部大别山红色生态与地质遗产森林旅游区、中部现代滨水休闲康养旅游区、西北特色农业观光与淮河风情体验旅游区;六线为大别山国家风景道、六安茶谷、九十里山水画廊、大别山北坡自驾车旅游景观走廊、淮河楚文化观光体验旅游线、多彩大别山四季精品旅游线;多点以全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国有林场等为点状分布。积极打造六安森林旅游形象品牌,增强六安森林旅游吸引力,形成多元化、多功能、多精品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壮大林业经营主体。
围绕油茶、石斛、中药材、竹木、林果、构树等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引进一家全国性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当地企业发展规模化经营。加快培育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 基地 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长期性扶持政策,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林业企业数量,基本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探索推广“龙头企业 林农 村”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林农以土地、劳动力、资金、农机、技术等入股林业经营主体,实行“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维护林农利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三)加强市场品牌建设。
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快推进木本油料、特色经果林、竹木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金寨安徽东旭大别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东旭大别山”牌茶油、叶集大团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启航”牌茶油、舒城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的“野岭”牌茶油等知名品牌建设,积极创建霍山石斛、金寨天麻、舒城半夏等中药材品牌,积极组织林业企业品牌产品参展各类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林业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挖掘林业品牌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增加林产品文化内涵,促进林产品深度开发和增值。
(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坚持把提高森林质量作为林业第一产业发展的关键,不断提升木本油料加工、特色经果林加工、木材加工、林药加工和竹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业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结合六安市南部丰富森林资源和北部丰富的湿地资源,着力打造森林和湿地旅游休闲康养,提升林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将生态保护、生态利用融入林业产业发展全过程,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发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向前推动林业生产、加工产业,向后带动销售、物流、休闲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通林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阻隔,引导更多地社会资本从事林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森林康养,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等产业。
六、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林业。
(一)全面提升森林火灾防范能力。
聚焦人民生命安全和森林生态、资源安全,强化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推深做实森林防火网格化、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举措,修编森林防火专项规划,修订全市森林防火应急预案。探索森林火灾巨灾保险。实行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方式建设林火阻隔带,合理布局一批水库、塘坝、蓄水池等水源设施,坚持新建与升级改造相结合增设防火线路、适当调整林区道路级别、提升路网密度,清理维护改造防火隔离带2136千米,改造生物防火林带420千米,新建蓄水池520座,在金寨天马自然保护区新建森林防火水网40千米,新建防火应急道路72千米、升级改造142千米。在总结霍山县森林火灾风险普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市森林火灾风险普查。建立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编制市级1:25万、县级1:5万的森林火灾危险性因子分布图。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提升专业队伍建设水平,新建或改、扩建森林消防专业队驻地营房850平方米。加强野外林火监测系统与秸秆焚烧监测、社会治安测控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提升火灾预警监测信息化建设水平,配备机动通信系统2套,购置防火指挥车8辆、中型森林防火无人机5架。结合5g和云技术,规划升级和改造各级通信调度系统,使森林防火重点区域火场应急指挥通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突出重点筑牢有害生物防线。
进一步提高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防治减灾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9‰以内。持续加强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坚持“逐步压缩、重点拔除、全面控制”的疫情防控总方向,进一步完善“三个责任人”制度,压实责任,通过疫木清理、打孔注药、改造提升等措施,到“十四五”末,努力实现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县级疫区存量控制在2020年水平以下,松材线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扩散蔓延趋势得到根本扭转。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确保疫情不成灾、不扰民,通过持续有效防治,到“十四五”末,实现美国白蛾发生面积和疫点数量双下降,美国白蛾疫情得到根本控制。
七、坚持依法治林、人才兴林,筑牢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一)全面推进林业法治建设。
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林业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林业行政执法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强化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加强日常督查考核,定期召开林业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会、林业行政执法案件交流会,规范林业行政执法程序。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执法监督手段,加大对林业行政执法的事中事后监管,多措并举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森林资源不受侵占。
(二)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建设。
重视基层人才培养,加大对乡土专家等基层人才的政策扶持和培训力度,结合“最美务林人”等评选活动,重点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林业人才专家,广泛宣传先进事迹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关心关爱林业人才专家的工作氛围,提高林业人才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干部职工的培训需求,建立清单式、订单式培训机制,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建立与北京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亚林所等科研院校教育培训工作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着重培养薄壳山核桃、油茶等基层紧缺型林业产业人才。健全全市林业专业技术人才专家库,统筹推进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设,为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提供林业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八、强化实施保障措施,建设美好生态六安。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推动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积极开展“四史”教育,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把思想建设作为关键,积极发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促学作用,抓好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交流活动,积极运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产党员”教育平台、干部教育培训网络等载体,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把组织建设作为重点,巩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扎实开展机关党建品牌建设和模范机关创建,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和机制创新。突出政治标准,严格规定程序,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把作风纪律建设贯穿始终,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市委实施细则,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常态化抓好警示教育,进一步排查岗位职责风险点,不断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措施,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继续抓好结对社区共建工作,围绕增强服务功能,开展组织生活联过、活动阵地联建、思想工作联做、社会服务联办“四联”活动,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扎实开展志愿服务、问卷调查、宣传活动、环境整治“四项”活动。持续抓好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关建工作,支持群团组织依据各自章程开展各项活动。
(二)强化基础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推动林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着力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探索林业项目“容缺审批 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提升监管效率和水平。加强重点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国有林场和重要林下经济节点道路建设,为社会资本进入林区创造良好条件。加大林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市级以上林业项目资金支持我市林业发展,发挥各级资金合力,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有力保障“十四五”林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顺利推进。宣传引导全民动员参与林业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林业建设在推动六安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发动和组织各行业、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事业,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引导全社会参与林业保护与建设,形成全社会重视林业、支持林业和发展林业的良好氛围。